利记sbobet(亚洲)赚钱平台

鄉村振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農業農村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是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可以好不夸張地說,沒有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無從談起。從當前我國發展所處的階段位置來看,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鄉村也最為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牢牢端住了中國人自己手中的飯碗;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兄弟群體科技素養大幅提升;傳統農村舊貌換新顏,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大量貧困村取得扶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黨的十九大在充分總結了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等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這既是對過去一系列“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深入貫徹和延續,也是在我國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情形下的新思想新戰略新嘗試,是未來我國解決好、發展好、提升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根本遵循。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符合發達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的經驗規律。從歷史上來看,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發達國家,都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鄉村發展相對滯后的現象。美國和法國等國家都采取了一系列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措施來提升本國鄉村發展,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出現的“逆城市化”運動和日韓等國家紛紛加強鄉村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無一不在說明鄉村存在的巨大價值。結合我國尚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的發展階段和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依舊突出的客觀實際,進一步挖掘鄉村在物質資源保障、生態環境涵養、人居環境提供、鄉村道德價值規范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加強城鄉雙向流動,是我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方式,也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符合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建國以來,我國農業部門和農民兄弟一直以“工農產品剪刀差”的形式補貼著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是我國建成世界上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現代工業體系的重要功臣。但我國農業整體上發展水平仍然不高,特別是機械化、半機械化水平同美、日等國相比,差距依然較為明顯,在生物育種、科學養殖方面也存在一定技術代差。盡管農民兄弟群體素質大幅提升,也多有“觸網觸電”現象,但多局限于部分地區及數量較少的年輕大學生群體,占絕大多數的傳統農民群體尚未缺乏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武裝,新型職業農民群體尚未充分建成。基于農業發展的客觀國情,在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和“雙創”戰略的背景下,找到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找準農民群體與新興技術、創新創業之間的結合點,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復興鄉村文化、建設生態宜居新農村的果敢探索。長期以來,大量青壯農村勞動力的持續流出導致了大量農村的破敗衰亡,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和扭曲了鄉村文化和社會結構,安貧樂道的鄉村價值體系日益受到破壞,低級粗俗的鄉村文化內容開始大行其道。曾經的“鄉愁”“田園生活”“古村落”“江南水鄉”等也不見了,不少鄉村人居環境出現惡化,垃圾圍城、污水圍城也絕不再是聳人聽聞的“謠言”。針對鄉村文化日漸式微、鄉村人居環境亟待改善等現實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精準出擊、集中發力,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政治三年行動方案》,并在移風易俗、破舊立新、提升民智民力等方面花大力氣,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基礎上,村容整潔、鄉風文明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標,也標志著這兩個方面的集中整治、改造、提升、優化將成為下一階段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

總的來看,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根據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最新戰略舉措,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和針對性,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版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要事和好事。

上一篇:特色村鎮建設要對接好鄉村振興戰略

下一篇:鄉村振興 五個方面都要強